認識一位七十幾歲的長輩,長年與她相處的人都知道,她的脾氣很好,對人也總是客氣有求必應。她經常會幫家人整理東西。這位長輩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兒,雖然她的物品擺放看似雜亂,但其實有一定的邏輯,問她東西在哪裡,她都能迅速拿出來。然而,當女兒告訴她「別人的東西別亂動」時,這位長輩總是會突然暴跳如雷,對女兒大發雷霆。大家都說這就是她的「點」,對於物品的擺放她有些偏執,千萬不要去觸碰。
我不禁好奇,為什麼這位長輩會如此生氣,與平常的她形成如此強烈的反差。她是否在氣自己的好意沒有被理解,反而遭到嫌棄?還是希望孩子能依照她的方式來做,但又覺得孩子這麼大了仍然教不會,因而感到憤怒?又或者她真的只是偏執。
直到有一次,我終於聽懂她一長串的咒罵中,隱藏著一句「什麼叫別人」。在長輩稍作停頓時,我問她:「阿姨,別人是什麼意思啊?」她氣急敗壞地回應:「就是不是自己人啊!她根本不把我當她媽,我是她媽,她卻一直把我當外人,東西不能碰,什麼都不能說xxxxooooxoxoxoxo…..」。
於是,我拿出紙筆畫了一間屋子,裡面畫上了阿姨家人的數量,然後在屋外又畫了幾個人,問阿姨:「別人是指誰?」她回答:「當然是屋外那些人啊!」我接著問:「那如果在屋裡的這些人裡,你自己以外的人怎麼叫?」她又回道:「其他人啊!」我們終於明白,長輩的「別人」背後有著不同的含義,與她女兒的理解有所差異。後來,我這個姊姊就改口說:「其他人的東西別亂動啦!」這位長輩碎碎念幾句後便走開了。
我出生的年代已經開始普及電腦,而我本身又是資管畢業的,常常掛在嘴邊說:「這個邏輯….那個邏輯….」。家中的長輩會回我:「我不知道你那個是什麼邏輯啦,反正就不是這個道理!」我本以為長輩不太理解我的脈絡,還不斷解釋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後來才發現,原來長輩根本不知道我所說的「邏輯」這個詞的意思,導致了溝通上的障礙。
就像我常聽的「王麗芳親子觀點」podcast中提到的那句開場白:「每個親子教養的決策都是個人觀點所形塑的,在個人觀點中,你的思考模式決定了教養的走向。」這同樣適用於對談中:「每個人說出來的話也是從個人觀點所形塑的,這些觀點來自於你的成長環境、個人經驗及思考模式,進而影響了你所使用的詞彙。」
我常常將這有趣的發現告訴我的兩個當時還是小二和小一的孩子們,讓他們思考這位阿姨所說的話的背後意思是什麼,並引導他們思考如果背後的意思要相同,那麼那位阿姨會怎麼表達。讓孩子們慢慢發現,不同的人所說的話及其背後的含義也各有不同,而這些不同並無關對錯好壞,而是源於各自的成長背景和思考模式。
將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日常記錄下來,或許有天我和孩子相隔很遠時,孩子可以從這些部落格的文章裡看到與媽媽曾經一起做過的事和媽媽現在在做的事。